《暗战》热播:首部国安题材剧为何能过审?

5116png

近年来,随着国际形势日趋复杂,国家安全问题愈发受到全民关注。然而在影视创作领域,国安题材却长期处于"雷区"状态——尺度难以把握、审查标准模糊,导致这类作品要么避重就轻,要么胎死腹中。就在观众对"悬浮剧"审美疲劳之际,《暗战》的横空出世犹如一剂强心针,不仅创下收视新高,更引发业内热议:这部"史上最敢拍"的国安剧,究竟如何突破创作禁区?

真实案例改编打破创作窠臼

《暗战》最令人称道的,是其大量取材自国安系统解密案件。剧中"深海计划"原型正是2015年破获的军工间谍案,"暗网追踪"情节则参照了近年破获的境外黑客攻击事件。这种"七分真实三分虚构"的创作手法,既保证了戏剧张力,又规避了过度演绎的风险。更关键的是,该剧创作全程有国安专家指导,每个案件都经过严格脱敏处理,既展现了隐蔽战线的惊心动魄,又严守国家秘密的红线。

审查机制与时俱进显包容

业内人士透露,《暗战》过审标志着影视审查正在形成"负面清单"新机制。不同于过去"一刀切"的管控方式,现在更注重作品的整体价值导向。只要不涉及核心机密、不歪曲国安形象、不渲染暴力恐怖,现实主义题材反而会获得政策支持。这种转变源于顶层设计的调整——中宣部去年明确要求文艺创作要"既守住底线,又攀登高峰",为《暗战》这类主旋律商业剧开辟了生存空间。

年轻化表达破解宣传困局

该剧大胆启用流量演员担纲主演,采用美剧式快节奏叙事,甚至融入黑客攻防、大数据追踪等科技元素。这种"去说教化"的呈现方式,成功吸引90后、00后观众。数据显示,该剧35岁以下观众占比达62%,弹幕中"原来国安干警这么酷"的评论刷屏。这种传播效果恰恰契合了当下"润物细无声"的宣传策略——用青春语态讲述严肃主题,反而让国家安全教育实现了破圈传播。

从《暗战》的成功不难看出,主旋律作品正在经历从"要我看"到"我要看"的蜕变。当创作团队学会用商业类型片的手法包装严肃题材,当审查机制建立起更科学的评估维度,那些曾被视为禁忌的创作领域,正在成为艺术创新的蓝海。这部现象级剧集的诞生,或许预示着影视创作与意识形态宣传正在找到新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