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化详解小米芯片平台部:从松果到澎湃的进阶之路

3079png

在智能手机行业"缺芯少魂"的焦虑持续蔓延的当下,国产自研芯片已成为科技领域的"珠穆朗玛峰"。华为遭遇制裁后,市场愈发意识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重要性。而小米作为全球前三的手机厂商,其芯片研发历程——从松果到澎湃的蜕变,恰似中国半导体产业突围的微观缩影。

松果初啼:小米造芯的破冰尝试

2017年搭载松果澎湃S1的小米5C问世时,业界既惊叹于互联网公司跨界造芯的勇气,也对其28nm制程的"代差"提出质疑。这颗AP+BP二合一芯片虽在基带集成度上展现野心,但发热控制与性能表现暴露了初代产品的青涩。值得玩味的是,松果电子当时吸纳了大唐联芯的技术团队,这种"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为后续迭代埋下了伏笔。

蛰伏四年:从架构授权到自研IP的转身

当澎湃S2屡次流片失败的消息甚嚣尘上时,很少有人注意到小米在2019年重组了芯片团队。与纯设计公司不同,新组建的平台部将ISP影像芯片作为突破口,通过小米12S Ultra搭载的澎湃C1验证了"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这段沉默期里,团队完成了从ARM公版架构到自研NPU、ISP等专用模块的关键跨越。

澎湃G1登场:能源管理芯片的降维打击

2022年亮相的澎湃P1快充芯片与G1电池管理芯片,揭示了小米差异化的技术路径。通过将120W单电芯方案量产,小米证明了自己在模拟芯片领域的设计能力。更值得关注的是G1芯片的AI功耗预测算法,这种将系统级优化下放至硬件层的思路,让小米14系列实现了旗舰机中罕见的续航突破。

澎湃OS问世:芯片与系统的协奏曲

随着HyperOS的发布,小米芯片战略的全貌逐渐清晰。澎湃T1信号增强芯片与系统调度算法的深度耦合,使小米14 Pro在弱网环境下仍保持稳定连接。这种"软硬协同"的范式,正在重构用户体验的底层逻辑。平台部最新招聘的RISC-V架构师岗位,或许暗示着下一个技术奇点的到来。

从松果到澎湃的七年长征,小米芯片团队走过了一条"应用牵引、渐进突破"的特色道路。当雷军在发布会上展示环形冷泵散热系统与澎湃P2的联动效果时,人们看到的已不仅是单一芯片的突破,而是一个贯穿器件、架构、算法的完整技术生态正在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