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小米成立芯片平台部,加速自研芯片布局

3464png

近年来,全球芯片产业风云变幻,从华为遭遇"断供"危机到新能源汽车芯片短缺,半导体自主可控已成为科技行业的生死命题。消费者们发现,即便强大如苹果、三星,也难逃芯片掣肘——性能升级放缓、新品发布延期、价格持续上涨。在这个万物互联的智能时代,"芯病"正演变为困扰整个科技产业的"心病",而中国厂商的破局之路尤为引人关注。

雷军亲自挂帅 芯片战略升格为"集团军作战"

据内部人士透露,小米新成立的芯片平台部由雷军直接领导,整合了原松果电子、大鱼半导体等团队的研发力量。这个超过1200人的部门将采用"平台化研发"模式,重点突破ISP图像处理芯片、快充芯片、蓝牙音频芯片等外围芯片,同时持续迭代澎湃系列手机SoC。值得注意的是,平台部还设立了专门的芯片架构实验室,正在招揽全球顶尖的半导体人才,某猎头透露:"小米给芯片专家的薪资包已超过互联网大厂"。

从"买办"到"自研" 小米的芯片长征路

回顾小米造芯历程可谓一波三折:2017年首款澎湃S1遭遇良率危机,2019年松果团队分拆重组,2021年澎湃C1影像芯片才重燃希望。如今小米已形成"外围突破+SoC跟进"的差异化路线,最新发布的澎湃P1快充芯片实现120W单电芯充电,技术指标超越德州仪器等国际大厂。供应链消息显示,采用4nm工艺的澎湃S2正在测试,可能搭载于明年的小米14 Ultra。分析师郭明錤指出:"当手机厂商自研芯片渗透率超过30%,供应链议价权将发生质变"。

半导体国产化浪潮下的"鲶鱼效应"

小米的激进投入正在搅动整个产业链,OPPO旗下哲库科技已发布马里亚纳X芯片,vivo也公布了V1影像芯片。更有意思的是,小米与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等代工厂的深度合作,正在推动国产成熟制程工艺的迭代。某券商研报显示,中国手机品牌在电源管理、射频等细分领域的自研芯片占比,已从2019年的5%提升至2022年的17%。不过业内人士也提醒,在EDA工具、IP核等关键环节,国内企业仍需要突破"卡脖子"技术。

这场芯片竞赛已不仅是技术突围,更是商业模式的重构。当小米将自研芯片与MIUI系统、智能家居生态深度整合,其构建的"软硬协同"护城河,或许会改写全球消费电子产业的权力格局。正如雷军在内部信中所说:"芯片研发是科技企业的珠穆朗玛峰,但登顶后的风景值得所有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