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婚强奸案男方母亲称罪名太丢人,专家解析案件法律问题
近年来,婚恋关系中的性同意问题频频引发社会热议。从"metoo"运动到各类婚内强奸案的司法判决,公众对亲密关系中的权利边界讨论不断升温。就在近日,山西大同"订婚强奸案"一审判决引发轩然大波,男方母亲在接受采访时哭诉"强奸罪名太丢人",而法律专家则从专业角度解析案件背后的法理争议。这起案件不仅折射出传统婚恋观念与现代法治精神的碰撞,更暴露出社会大众对"性同意"认知的严重不足。
订婚关系能否成为性行为的免责理由
案件中一个关键争议点是订婚关系是否影响强奸罪的认定。我国刑法明确规定,违背妇女意志强行发生性关系即构成强奸,婚姻关系尚且不能成为豁免理由,何况订婚关系。法律专家指出,订婚只是民间习俗,不具有法律效力,更不能成为否定女方性自主权的借口。实践中,婚内强奸都已有成功定罪案例,这说明法律对女性性自主权的保护正在不断强化。
性同意认定的司法实践难点
专家分析称,此类案件最大的难点在于性同意的事后认定。案发时往往只有双方当事人,缺乏直接证据。司法机关通常需要综合考量报案时间、伤痕鉴定、双方关系状态等多重因素。在本案中,女方在事发后立即报警并保留证据,医院检查显示其身上存在多处伤痕,这些都对认定"违背意志"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也提醒公众,任何亲密关系中的性行为都必须建立在明确同意的基础上。
传统观念与现代法治理念的激烈碰撞
男方母亲的"太丢人"言论折射出深层的观念冲突。在传统观念里,订婚被视为"准婚姻",性行为被默认为"理所当然"。但现代法治强调,任何关系中的性自主权都不容侵犯。这种观念落差导致案件引发巨大争议,也反映出普法教育在婚恋领域的缺失。值得关注的是,随着年轻一代权利意识觉醒,类似案件的报案率正在明显上升。
案件背后的社会警示意义
这起案件具有重要的警示价值。它提醒公众:亲密关系中的性暴力同样是犯罪;订婚、恋爱等关系状态不能成为侵犯他人的借口;保留证据、及时报警是维权关键。法律专家特别强调,性同意必须是具体的、即时的、可撤回的,不能因为存在婚约就推定永久有效。这起案件的判决,实际上是对"以爱之名行侵害之实"行为的有力震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