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婚强奸案男方母亲发声:罪名太丢人,是诬告还是事实?

3205png

近年来,婚恋纠纷引发的刑事案件频频登上热搜,从家暴到性侵,每一起案件都牵动着公众神经。在#MeToo运动席卷全球的背景下,性侵案件的报案率逐年上升,但"诬告"争议也随之而来。近日山西大同"订婚强奸案"持续发酵,男方母亲公开表示"强奸罪名太丢人",坚称儿子被诬告,再次将性同意、婚内强奸等敏感话题推向风口浪尖。这起案件究竟是女方勇敢维权还是恶意构陷?双方各执一词的背后,折射出当代婚恋关系中哪些法律与道德困境?

订婚关系中的性同意边界争议

本案的核心争议点在于订婚期间发生性关系是否构成强奸。男方家属主张二人已订婚并同居,发生关系属"顺理成章";而女方则指控在明确拒绝后仍遭强迫。我国刑法明确规定,婚姻关系或恋爱关系都不能豁免强奸罪的成立。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婚内强奸报案量同比增加17%,但定罪率不足3%,反映出此类案件取证难的现实困境。法律专家指出,亲密关系中的性同意需要更明确的证据留存意识,建议建立类似加拿大的"持续性同意"司法原则。

双方家庭博弈下的舆论战

案件曝光后迅速演变成两个家庭的舆论对抗。男方母亲接受采访时反复强调"丢人"、"毁前途"等字眼,折射出传统观念中对性犯罪污名化的认知;女方家属则公布医院伤情鉴定,指控男方家属试图用18.8万彩礼"私了"。这种舆论战背后,是农村地区婚恋纠纷处理的典型模式——法律程序与民间调解并行。社会学研究发现,华北地区70%的婚恋刑事案件在立案前都经历过家族调解,但往往因赔偿金额谈不拢而升级为刑事诉讼。

司法实践中的"婚恋型强奸"认定难题

查阅中国裁判文书网发现,近三年179起涉及婚恋关系的强奸指控中,最终定罪的仅41起。办案民警透露,此类案件常陷入"罗生门":缺乏第三方证人,生理证据易灭失,双方陈述截然相反。某省高院2021年出台的审理指南要求重点审查:是否处于同居状态、有无暴力痕迹、事后行为表现等要素。值得注意的是,本案女方在事发后立即报警并保留伤痕证据的做法,被法律界视为符合现代取证意识的典型案例。但仍有19%的网民在相关新闻评论区质疑"订婚后反悔算不算敲诈"。

这起案件暴露出我国性教育缺失导致的认知鸿沟——某婚恋调查显示,38%的受访者认为"确定恋爱关系就等于默认性同意"。随着二审程序启动,案件最终走向将直接影响未来类似案件的处理尺度。无论结果如何,此案都已推动公众对亲密关系中性自主权的讨论走向深入,其意义或许远超个案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