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业主自筹千万烂尾楼复工,民间力量能否拯救楼市困局?

407png

近年来,房地产行业频频暴雷,烂尾楼问题成为无数购房者心中的痛。从一线城市到县城,停工楼盘像一块块伤疤,刺痛着业主们的神经。交房无望、维权无门,许多家庭掏空六个钱包却换来一场空。在这样的背景下,河南某小区96名业主自筹千万资金让烂尾楼复工的消息,如同一缕曙光,引发了全社会对民间力量能否破解楼市困局的思考。

业主自救背后的无奈与勇气

当开发商资金链断裂、项目停滞,业主们面临的选择往往只有两种:要么无限期等待,要么走上艰难的维权之路。而这96名业主选择了第三条路——自筹资金复工。他们中有人卖掉了其他房产,有人向亲友借钱,甚至有人抵押了唯一的住房。这种"掏钱救楼"的行为,既是对家的渴望,更是对现行预售制度缺陷的无声抗议。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烂尾楼涉及业主超百万,这种自救模式能否复制值得深思。

民间资本介入的可行性边界

业主自筹资金看似解决了燃眉之急,但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法律和财务风险。根据《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商品房建设必须由具备资质的开发商完成。业主们成立的"自救委员会"在法律上处于尴尬地位,工程款支付、施工监管等都面临制度障碍。更现实的是,并非所有烂尾项目都具备复工价值,当缺口资金过大或存在产权纠纷时,民间资本往往无能为力。专家指出,这类自救成功案例多发生在主体结构已完工、资金缺口较小的项目中。

预售制改革迫在眉睫

这场自救行动将预售制度的弊端暴露无遗。我国现行的商品房预售制度允许开发商在项目完工前收取全部房款,却缺乏有效的资金监管机制。对比新加坡的"按工程进度付款"模式或美国的"现房销售"制度,我们的预售制更像是对购房者的单方面风险转嫁。近期多地推出的"现房销售"试点释放出改革信号,但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建立购房款第三方托管、开发商信用评级等系统性风控体系。

政企民协同破局的新思路

单纯依靠业主自救显然不是长久之计。在郑州"最高学历楼盘"烂尾事件中,政府引入国企接盘;在昆明,某项目通过"业主续建+政府担保"模式重生。这些案例表明,解决烂尾楼问题需要构建政府监管、企业尽责、业主参与的三方机制。特别是要发挥政府"保交楼"专项借款的杠杆作用,同时完善开发商准入退出机制,让失信企业付出应有代价。只有形成制度合力,才能避免让普通购房者成为风险的最后承担者。

当夜幕降临,那栋由业主们亲手"救活"的楼盘亮起星星点点的灯光,照亮的不仅是一个个家庭的希望,更是房地产行业转型的必经之路。这场民间自救实践虽然难以全面复制,但其展现的公民精神与制度反思,或许能为破解楼市困局提供新的解题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