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传甘肃市政员工上班做操视频 官方:系正当文体活动
近年来,随着政务公开和网络监督的普及,公职人员的日常行为越来越受到公众关注。一段甘肃市政员工上班时间集体做操的视频近日在网上引发热议,视频中多名工作人员在办公区域整齐列队做广播体操,被质疑是否影响正常工作。这一事件折射出当前社会对机关工作作风的高度敏感,也反映了群众对"躺平式干部"现象的深恶痛绝。在"过紧日子"的大背景下,纳税人更加关注公职人员的工作效率问题。
视频引发舆论两极分化
网络流传的视频显示,约二十名身着正装的工作人员在办公区域列队做第八套广播体操,整个过程持续约10分钟。部分网友质疑这是"上班摸鱼",认为公务时间应该专注处理群众事务;而也有声音表示理解,称这是单位组织的正当文体活动。值得注意的是,视频中办公室墙上悬挂的"为人民服务"标语与做操场景形成鲜明对比,这种视觉冲突进一步放大了舆论争议。当地宣传部门随后回应称,这是按照《全民健身条例》开展的工间操活动,旨在促进职工身心健康。
机关文体活动存在认知鸿沟
事实上,国务院早在2009年就颁布《全民健身条例》,明确要求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组织工间操活动。甘肃省2021年也下发通知,倡导各级机关开展"每天锻炼一小时"活动。但为何这类合规的文体活动仍会引发争议?专家指出,这反映出公众对机关工作认知存在偏差:一方面群众期待公务员时刻保持工作状态,另一方面现代管理理念强调劳逸结合才能提升效率。某高校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表示:"关键是要建立透明的工作评价机制,让群众看到文体活动与工作效率的正相关关系。"
基层公务员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医学研究显示,长期伏案工作会导致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职业病的发病率高达76%。甘肃省卫健委2022年报告指出,该省公务员群体中三高患者比例较五年前上升12%。兰州某三甲医院康复科主任介绍:"我们接诊的公务员患者中,70%存在不同程度的肌肉骨骼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每天10分钟的工间操对预防职业病具有积极作用。多个实行工间操制度的单位反馈,员工病假率平均下降18%,工作效率反而有所提升。
舆情应对需要更多透明度
此次事件暴露出政务舆情应对的新课题。虽然当地及时作出回应,但仍有网友追问:做操时间是否影响群众办事?是否有量化数据证明活动效果?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专家建议:"机关单位应该主动公开工作流程和效能数据,用事实回应质疑。比如可以展示活动时段的服务窗口开放情况、事项办理效率对比等。"北京市某区政务服务中心的做法值得借鉴,他们通过电子屏实时显示各窗口服务状态,并在官网发布文体活动与工作绩效的关联分析报告。
从长远看,公务员身心健康与公共服务质量息息相关。如何在确保工作效率的前提下科学安排文体活动,如何通过信息公开消除公众误解,这既考验管理智慧,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经之路。正如某网友的理性评论:"反对形式主义的做操,但支持真正有益健康的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