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市政员工上班做操被拍 官方回应:系统一组织的健身活动

10031png

在全民健身热潮与机关效能建设的双重背景下,公务员群体的工作状态与健康管理正成为社会关注焦点。近日,一则"甘肃市政员工上班时间集体做操"的视频引发网络热议,画面中整齐划一的动作与办公环境的反差感,迅速点燃了公众对体制内工作生态的讨论。当舆论场还在争论这是"摸鱼新姿势"还是"健康新举措"时,当地官方迅速回应称这是"系统组织的健身活动",让这场看似平常的工间操事件,意外折射出公务员健康管理、行政效能与社会认知的多维碰撞。

工间健身为何引发舆论两极分化

争议的核心在于公众对公务员工作场景的刻板印象与健康管理需求的认知错位。在短视频呈现的15秒画面里,西装革履的工作人员在办公区伸展手臂的画面,与民间想象的"一杯茶一张报"的公务员形象产生戏剧性重叠。部分网友质疑"是否影响办事效率",而另一些声音则力挺"机关亚健康问题更需关注"。这种分歧恰恰反映了当前社会对公务员群体既要求高效服务,又期待健康示范的矛盾期待。

体制内健康管理的政策溯源

追溯政策本源可以发现,公务员工间健身早有制度设计。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明确要求机关事业单位落实工间操制度,甘肃省2021年就曾发文推广"每日15分钟健身活动"。此次事件中的第九套广播体操,正是国家体育总局2011年专为职场人群设计的科学健身方案。这些细节显示,被拍到的做操场景并非临时起意,而是制度化健康管理的具体实践。

舆情背后的健康中国战略落地

事件发酵恰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实施关键期。数据显示,我国公务员群体颈椎病、腰椎病检出率达72%,远高于普通白领。在卫健委发布的《职业健康保护行动》中,机关事业单位被明确列为重点干预对象。从这个角度看,甘肃市政部门的做法实际上是在执行国家层面的健康战略,只是这种合规行为因场景的特殊性意外成为了舆情事件。

政务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悖论

该事件暴露出政务行为在新媒体传播中的特殊困境。同样的健身活动,若发生在企业可能被视为企业文化亮点,但在政务场景却容易遭遇"公信力折扣"。网友拍摄的短视频剥离了组织背景和时间节点,使得制度化的健康管理被误读为"上班划水"。这种传播裂变反映出公众对政务透明度的更高要求,也提示机关单位需要更主动的议程设置能力。

效能与健康的平衡之道

深入观察可发现,争议本质是工作效率与员工福祉的永恒命题。日本早稻田大学的研究显示,规律工间锻炼能使工作效率提升12%-15%。甘肃某区政务服务中心的实践也表明,定时健身反而减少了工作人员因病缺勤率。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该做操",而在于如何建立科学的健康管理机制,让公共服务者在保持健康状态的同时提升服务效能。

这场由15秒视频引发的讨论,像多棱镜般折射出当代社会治理的复杂面向。当健身打卡遇上政务公开,当健康权利碰撞公众监督,需要的是更多理性对话而非标签化评判。或许正如网友所言:"如果做操能让他们精神饱满地服务群众,这十五分钟值得每个窗口单位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