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左眼左耳残疾申请残疾人证被拒 相关部门解释引争议

5951png

在我国8500万残疾人群体中,残疾人证是获得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的重要凭证。然而近年来,多地频现残疾人证办理争议事件,折射出评定标准与社会认知的落差。近日,一则"女子左眼左耳残疾申请残疾人证被拒"的新闻引发热议,当事人因单侧感官功能障碍被认定"不符合标准",而相关部门的解释更将这场争议推向高潮。

单侧残疾为何被拒之门外

34岁的李女士因幼时意外导致左眼失明、左耳失聪,日常生活长期依赖右侧感官。当她依据《残疾人证管理办法》提交申请时,却被当地残联以"未达到视力、听力双重残疾标准"为由拒绝。据悉,现行评定标准要求视力残疾须双眼矫正视力均低于0.3,听力残疾需双耳平均听力损失大于40分贝。这种"双侧认定"原则,让单侧残疾群体陷入政策盲区。

标准滞后引发的连锁反应

医学专家指出,单侧感官丧失虽未达到临床残疾等级,但会导致空间感知障碍、声源定位困难等实际问题。北京协和医院耳鼻喉科研究显示,单耳失聪者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是常人的3倍。而现行标准自2006年修订后沿用至今,未考虑单侧残疾带来的功能性障碍。这种标准与现实的脱节,使得全国约120万单侧残疾人士难以享受残疾人就业扶持、康复补贴等政策。

基层执行中的机械式操作

记者调查发现,部分地区残联存在"唯标准论"倾向。某省残联工作人员透露:"我们只能照章办事,哪怕差0.1分贝也不行。"这种僵化执行导致江苏、河南等地均出现过类似争议。中国人民大学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院的调研报告显示,21.7%的申请人因评定标准的技术性条款被拒,其中单侧残疾占比达63%。

政策温度与制度精度的平衡难题

针对舆论质疑,当地残联回应称"需保证评定的科学性和公平性",但承认将启动标准适用性评估。这种回应引发公众对"制度人性化"的讨论。中国残联2023年工作要点中已提出"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专家建议引入"功能性障碍评估",将单侧残疾导致的综合生活能力下降纳入考量,这或许能为政策调整提供新思路。

这场争议暴露出残疾人保障体系在精细化服务方面的不足。随着社会对残障认知的深化,如何在制度刚性与人本关怀间找到平衡点,成为亟待解决的民生课题。当残疾评定从医学模型转向社会模型时,政策制定者或许需要更多倾听残疾群体的真实生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