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宇辉首获人民文学奖,他的作品为何能打动评委?

840png

在流量至上的新媒体时代,文学创作似乎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短视频的碎片化阅读蚕食着大众的注意力,AI写作的崛起让原创性备受质疑,而真正打动人心的文字反而成了稀缺品。据《2023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深度阅读时长连续三年下降,但令人意外的是,直播带货主播董宇辉的文学随笔集《在人间》却逆势狂销50万册,更在近日斩获人民文学奖特别奖。这位以卖玉米成名的"双语诗人",究竟凭什么能打动专业文学评委?

知识主播的文学破圈:用烟火气解构精英叙事

当董宇辉在直播间用"谷贱伤农"解读玉米价格时,他实际上完成了一次文学性的在地书写。人民文学奖评委指出,其作品最动人的特质在于"将知识分子的思考深度转化为大众能感知的生活温度"。不同于传统文学对宏大叙事的迷恋,董宇辉笔下的陕北农村、西安城墙、甚至直播间里的家长里短,都带着粗粝的真实感。他写父亲"用皲裂的手指数化肥钱"的细节,与莫言笔下高密东北乡的农民形成跨时空的互文,这种来自生活现场的文学表达,恰恰击中了当代读者的情感饥渴。

跨媒介叙事的化学反应:直播话术如何重构文学语言

在《语言的尽头》一文中,董宇辉描述自己直播时"突然词穷的瞬间",这种对表达困境的诚实记录反而成就了独特的文学性。评委们特别提到,其文字保留着直播特有的节奏感与互动性,比如大量使用第二人称"你",创造出身临其境的共情场域。更值得注意的是,他把直播中"产品卖点→情感共鸣→价值升华"的话术结构,转化为文学创作的叙事范式。当描写一颗苹果时,他会从果农的清晨写到《瓦尔登湖》的段落,这种跨媒介的文本杂交,意外地拓展了汉语表达的边界。

流量时代的反流量写作:真诚比技巧更珍贵

在算法推荐大行其道的当下,董宇辉的获奖或许预示着文学评价体系的某种转向。评委会秘书长透露,最终打动评委的是那些"未经文学训练的本真表达"。比如他写自己从教培老师转型主播的心路历程,没有刻意营造戏剧冲突,反而用大量留白呈现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这种拒绝迎合流量逻辑的写作姿态,与当下网文追求的"黄金三章"、"爽点密集"形成鲜明对比。就像他在书中所说:"当所有人都在学习如何被看见时,或许我们更该练习如何看见他人。"

从新东方教室到直播间,再登上中国文学的最高领奖台,董宇辉的跨界获奖绝非偶然。当ChatGPT能模仿鲁迅文风,当网红书单充斥着功利性阅读,那些扎根于生活土壤的文字依然具有击穿时代喧嚣的力量。或许正如人民文学奖颁奖词所言:真正的文学永远生长在"说人话"与"有思想"的交界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