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天真最新观点:企业家过度营销个人IP的风险警示

256png

在流量为王的时代,企业家个人IP已成为商业赛道的"核武器"。从李佳琦的"所有女生"到董宇辉的文化带货,企业家从幕后走到台前已成常态。然而,当雷军年度演讲点击破亿、张兰直播间玩转热点时,杨天真却发出预警:过度营销个人IP正在让企业家陷入"高危游戏"。这场关于企业家该不该成为网红的争论,正在撕裂整个商业圈。

个人IP反噬企业品牌的隐形陷阱

当企业家个人影响力超越企业本身时,消费者记住的往往是那张脸而非产品。某手机品牌创始人因频繁出镜,其个人微博互动量是官微的17倍,但最新财报显示品牌搜索指数下降23%。心理学中的"面孔优先效应"正在扭曲品牌认知——用户想起该品牌时,第一反应是创始人的段子而非产品创新。更危险的是,当企业家陷入舆论风波时,企业股价往往随之剧烈震荡,这种强绑定关系正在制造新的商业风险。

流量饥渴症引发的战略失焦

某新茶饮创始人全年参加综艺12档,其抖音更新频率超过专业网红。第三方数据显示,该品牌研发投入占比从5.7%骤降至1.2%,而营销费用暴涨300%。这种"用个人流量替代产品创新"的短视行为,正在掏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家每天花费4.5小时在社交媒体运营上,必然导致战略决策时间被挤压。当直播间成为主战场,会议室就会沦为摆设。

人设崩塌带来的链式反应

某教育集团创始人"寒门贵子"人设翻车后,公司单日蒸发市值超80亿。个人IP本质是"人格化信用凭证",一旦出现道德瑕疵或言论失误,破坏力远超传统公关危机。更棘手的是,算法会永久记忆这些黑历史——即使用户忘记,平台的推荐机制也会不断提醒。当企业家把自己变成"活体广告牌",就等于给企业安装了不定时炸弹。

代际认知断层造成的沟通灾难

60后企业家模仿00后网络用语翻车事件频上热搜,这种"数字移民"强行扮演"原住民"的尴尬,暴露了更深层的问题。某制造业大佬的"绝绝子"语录被做成鬼畜视频,反而削弱了专业权威。不同代际用户对"权威感"的认知存在巨大鸿沟,当企业家过度追求年轻化表达时,可能同时失去两代人的信任。

当罗永浩用"真还传"完成个人IP的终极变现,当俞敏洪靠直播间拯救企业于水火,这个时代的商业规则确实在重构。但杨天真的预警像一盆冷水:当企业家把个人变成流量入口,或许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在注意力经济的狂欢里,需要有人提醒:个人IP是利器也是枷锁,而企业的长青终究要靠产品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