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蕾痛批抢戏行为:乱是因为缺乏职业操守,演员该怎么做?
近年来,影视行业乱象频出,从"数字小姐"到"替身泛滥",再到近期热议的"抢戏行为",演员的职业操守问题屡屡成为舆论焦点。郝蕾在采访中痛批抢戏现象,直言"乱是因为缺乏职业操守",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行业痛点。在流量至上的时代,部分演员为博眼球不择手段,不仅破坏了作品质量,更伤害了观众的观剧体验。当表演艺术沦为争名逐利的工具,我们不禁要问:演员到底该怎么做?
抢戏行为的本质是职业道德缺失
抢戏看似是个人表现欲的体现,实则暴露了演员对职业的认知偏差。郝蕾指出,专业演员应该明白"戏是抢不来的",每个角色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刻意加戏、改戏、抢镜头等行为,不仅打乱导演的创作节奏,更破坏了整体戏剧结构。这种现象的蔓延,反映出部分演员将个人利益置于作品质量之上,缺乏对表演艺术的敬畏之心。当演员把片场当作争奇斗艳的秀场,影视作品就难免沦为支离破碎的"个人才艺展示"。
专业素养体现在对角色的敬畏
真正优秀的演员都懂得"戏大于人"的道理。从巩俐为《秋菊打官司》在农村生活三个月,到张颂文为演好鱼贩凌晨去市场观察,专业演员的自我修养体现在对角色的全情投入。郝蕾强调,演员应该专注于如何更好地诠释角色,而非如何让自己更出彩。一个镜头、一句台词的分量,不在于它能让演员获得多少关注,而在于它对塑造角色、推动剧情起到了什么作用。这种专业态度,才是演员立足行业的根本。
行业规范缺失助长不良风气
抢戏现象的泛滥,与行业缺乏明确规范密切相关。目前影视圈尚未建立完善的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对违规行为也缺乏有效制约。部分制作方为迎合流量明星,纵容其随意改戏、加戏,进一步恶化了创作环境。郝蕾的批评实际上呼吁行业建立更专业的创作机制,通过合同约束、行业公约等方式,遏制不正当竞争行为。只有当每个演员都明确"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的边界,才能营造健康的创作氛围。
观众审美提升倒逼行业变革
随着观众审美水平的提高,靠抢戏博眼球的伎俩越来越难以奏效。近年来,《觉醒年代》《山海情》等精品剧的热播证明,观众真正认可的是扎实的表演和用心的创作。郝蕾的观点之所以引发共鸣,正是因为大众已经厌倦了浮夸做作的表演。这种市场反馈正在倒逼行业变革,促使演员回归表演本质。未来的演艺圈,必定属于那些静下心来打磨角色、用专业赢得尊重的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