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名买房闹上法庭:好友拒绝过户,房产到底归谁?

6609png

近年来,随着房价的不断攀升,借名买房的现象在房地产市场中屡见不鲜。许多人因限购政策、贷款资格等问题,选择以亲友名义购房,却不知这一行为暗藏巨大风险。最近,一起"借名买房闹上法庭"的案件引发广泛关注:好友拒绝过户,房产到底归谁?这不仅是法律问题,更折射出当下社会信任危机与房产交易乱象。

借名买房背后的法律风险

借名买房看似是解决购房资格问题的捷径,实则埋下了诸多隐患。根据我国《民法典》规定,不动产物权以登记为准,这意味着房产证上登记的名字才是法律认可的产权人。即使实际出资人与登记名义人之间有书面协议,一旦发生纠纷,法院仍需综合各种证据判断真实权属关系。在司法实践中,因借名买房导致的纠纷案件逐年上升,很多出资人最终"房财两空"。

好友反目成仇的典型案例

在这起案件中,张先生因不具备购房资格,以好友李女士名义购买了一套价值500万元的房产。双方私下签订了代持协议,约定待张先生具备资格后过户。然而三年后,当张先生要求过户时,李女士却以"房产证是我的名字"为由拒绝,并声称张先生只是借钱给她买房。法庭上,李女士甚至出示了"借款凭证",让案件变得更加复杂。这种"好友变仇人"的戏码,在借名买房纠纷中屡见不鲜。

法院判决的关键考量因素

审理此类案件时,法院通常会重点审查几个方面:首付款来源、贷款偿还记录、房屋实际使用情况、相关协议的真实性等。在本案中,法官发现张先生保留了完整的银行转账记录、装修付款凭证及物业费缴纳证明,而李女士所谓的"借款"时间与购房时间存在矛盾。最终,法院结合微信聊天记录等证据,认定存在借名买房事实,判决李女士应配合办理过户手续。

如何规避借名买房风险

对于确有需要借名买房的情况,法律专家建议:必须签订规范的代持协议并进行公证;保留全部出资凭证和交易记录;明确约定违约责任;定期核查房产状况。更重要的是,要认识到借名买房本质上是一种高风险行为,可能面临名义人擅自抵押、出售房产,或因名义人债务导致房产被查封等风险。在现行政策下,通过合法途径解决购房资格问题才是稳妥之选。

这起案件给所有考虑借名买房的人敲响了警钟。在利益面前,人情往往不堪一击。与其事后对簿公堂,不如事前做好风险防范,或选择更安全的购房方式。毕竟,房子是人生重大投资,容不得半点闪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