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政府明确表态:不跟随美国与中国脱钩

5152png

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刻变革的当下,"脱钩"成为国际经贸领域最炙手可热的关键词。美国近年来不断推动对华科技封锁、供应链重组,让跨国企业陷入"选边站"的困境。正当市场担忧全球化进程可能逆转之际,英国政府的最新表态犹如一剂清醒剂——财政大臣亨特明确宣布"不跟随美国与中国脱钩",这一务实立场立即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

英国为何拒绝"经济自杀式"脱钩

伦敦金融城的最新数据显示,中英双边贸易额在2023年突破1000亿英镑大关,中国连续三年成为英国最大进口来源国。亨特在演讲中直言:"切断与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联系,无异于经济自杀。"英国汽车制造商协会的报告佐证了这一观点:若完全脱离中国供应链,英国汽车业将面临35%的成本上涨。这种基于现实利益的考量,与德国总理朔尔茨"去风险而非脱钩"的立场形成跨海峡呼应。

金融城的东方机遇不可替代

作为全球最大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伦敦金融城每日处理的人民币外汇交易量占全球总量的43%。汇丰银行分析师指出:"中国企业在英投资存量已达450亿英镑,涉及新能源、生物医药等关键领域。"特别是在绿色金融领域,中英合作的"沪伦通"机制已促成26家中国企业登陆伦敦交易所,募集资金超过80亿美元。这种深度绑定的金融纽带,使得英国难以承受"硬脱钩"带来的系统性风险。

科技合作暗藏战略考量

尽管在5G建设上配合美国排除华为,但英国在科研领域仍保持对华合作。剑桥大学与中国科学院联合建立的"中英人工智能研究院"已产出37项专利,曼彻斯特大学石墨烯研究所60%的校企合作项目有中资参与。这种"政冷经热"的微妙平衡,反映出英国在安全与发展之间的务实选择。牛津经济研究院报告显示,维持现有科技合作水平,可使英国GDP年增长率提升0.3个百分点。

"龙虾外交"背后的政治智慧

当澳大利亚葡萄酒在中国市场受挫时,英国苏格兰威士忌对华出口逆势增长28%。这种差异化策略体现在更宏观层面:英国在新疆、香港等问题上配合西方阵营发声,却在经贸领域坚持"非对抗"原则。前贸易大臣福克斯透露:"我们正在悄悄推动中英自贸协定谈判重启。"这种"政经分离"的实用主义外交,既保全了"五眼联盟"的政治正确,又守住了真金白银的经济利益。

从伦敦金融城的交易大厅到剑桥的实验室,从谢菲尔德的钢铁厂到爱丁堡的威士忌酒窖,中英经济的毛细血管早已深度交融。当某些国家沉迷于地缘政治零和博弈时,英国的选择或许揭示了全球化时代最朴素的真理:经济规律永远比政治口号更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