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志毅谈中国足球未来:青训是关键,职业化需加强
中国足球再次站在舆论的风口浪尖。当国足在世预赛中屡屡折戟,当青少年足球人口持续萎缩,当职业联赛频频爆出欠薪丑闻,一个刺痛亿万球迷的问题被反复提起:中国足球的未来在哪里?前国脚范志毅近期在接受采访时一针见血地指出:"青训是关键,职业化需加强。"这番表态不仅道出了行业积弊,更揭示了破局方向——在全民足球热情与残酷现实的反差中,我们迫切需要一场从根基到顶层的系统性变革。
青训体系断层成最大短板
范志毅多次强调,日本青少年注册球员超过60万,而中国不足2万的数字触目惊心。当前青训面临"金字塔没有底座"的困境:基层教练水平参差不齐,校园足球与职业梯队严重脱节,贫困地区孩子甚至买不起足球鞋。更致命的是,功利化的选拔机制导致大量技术型苗子在12岁前就被淘汰,留下的往往是"早发育型"球员。要打破这种恶性循环,必须建立覆盖城乡的标准化青训中心,推行"技术优先"的选拔理念,让每个有天赋的孩子都能获得专业指导。
职业联赛市场化程度不足
中超联赛表面繁荣下暗藏隐忧。范志毅指出,多数俱乐部仍依赖企业输血而非自主盈利,转会市场泡沫破裂后暴露出基础薄弱的问题。对比英超联盟成熟的商业开发体系,我们的职业联盟在版权分销、周边产品开发等环节仍处初级阶段。更需警惕的是,频繁更迭的限薪政策虽抑制了金元足球,却也反映出联赛缺乏长期稳定的运营框架。职业化改革需要建立真正的俱乐部自治机制,让市场规律而非行政指令主导发展。
体教融合需要实质性突破
在教育部"校园足球特色校"突破3万所的背景下,范志毅特别提醒要避免"挂牌足球"的形式主义。现实中,专业教练进校园常遭遇编制障碍,学生球员升学通道依然狭窄。北京某重点中学的案例颇具启示:通过与职业俱乐部共建梯队,既保证文化课学习,又提供每天3小时专业训练,近年已输送7名国青队员。这种"专业训练+学历教育"的德国模式,或将成为破解"练球还是读书"二元困境的钥匙。
足球文化培育需要代际传承
当95后父母更愿意让孩子学钢琴而非踢足球时,范志毅认为这反映出社会对足球价值的认知偏差。英国每座社区公园都有自发的少儿足球赛,而中国城市里找块免费球场都难。要改变这种状况,需从三方面着手:打造社区足球联赛体系,让足球回归日常生活;通过《足球小将》等优质动漫作品重建青少年兴趣;建立退役球员进校园长效机制,用榜样的力量点燃梦想。只有当足球成为生活方式而非功利工具,人才涌现才是水到渠成。
从范志毅的犀利剖析中不难看出,中国足球的振兴绝非朝夕之功。它需要教育部门与足协的协同发力,需要职业联盟与青训机构的利益重构,更需要整个社会对足球运动的价值重估。当每个环节都开始向专业化和可持续方向迈进时,那片我们期盼已久的绿茵曙光,或许就在不远的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