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保护新规:严禁利用儿童形象进行不当商业牟利

5026png

近年来,随着短视频平台和直播电商的兴起,儿童"网红"现象愈演愈烈。从童模走秀到吃播表演,从才艺展示到家庭日常,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被推至镜头前,成为流量变现的工具。数据显示,某短视频平台"萌娃"相关话题播放量已突破千亿次,背后却隐藏着过度商业化、隐私泄露、身心伤害等诸多隐患。针对这一现象,国家近日出台未成年人保护新规,明确严禁利用儿童形象进行不当商业牟利,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儿童过度商业化背后的利益链条

在流量经济的驱动下,一些家长和机构将儿童视为"摇钱树",形成了完整的商业变现模式。有调查显示,部分童模时薪高达数千元,知名儿童网红年收入甚至超过百万。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商业活动明显超出儿童身心承受能力,如长时间拍摄、高强度工作、刻意扮成熟等。这种将儿童物化为商业工具的行为,不仅剥夺了他们的童年乐趣,更可能对其价值观形成造成负面影响。

新规如何界定"不当商业牟利"行为

此次新规对"不当商业牟利"作出了明确界定:包括但不限于强迫儿童参与商业演出、直播带货;利用儿童形象进行低俗、危险内容创作;未经监护人同意擅自使用儿童肖像;超出儿童承受能力的商业活动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新规还规范了"晒娃"行为,要求平台对过度曝光儿童隐私、刻意制造话题吸引流量的内容进行限制。这些规定为儿童网络保护划出了清晰红线。

平台责任与内容审核机制升级

新规特别强调网络平台的主体责任,要求建立专门的未成年人内容审核机制。包括对涉及儿童的商业内容进行年龄分级,设置观看时长限制,关闭打赏功能等。某头部短视频平台已开始试点"儿童内容特别标识"系统,对商业性质的儿童视频进行显著标注。同时,算法推荐机制也将进行调整,避免过度推送商业化儿童内容。这些措施将有效减少平台对儿童流量的不当追逐。

构建多方协同的未成年人保护网络

保护未成年人需要形成社会合力。除平台责任外,新规还强化了家长监护职责,明确禁止监护人强迫未成年人参与商业活动。教育部门将加强相关课程教育,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消费者也应提高意识,拒绝观看和传播不当商业化的儿童内容。只有家庭、学校、平台、监管部门多方协作,才能为未成年人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让他们远离商业化的过度侵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