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女子未泄露密码却被转走万 这种骗局太可怕

7003png

近年来,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网络诈骗手段也在不断升级,让人防不胜防。许多人认为只要保管好密码就能确保资金安全,但现实却给了我们一记响亮的耳光。近日,一则"女子未泄露密码却被转走12万"的新闻引发广泛关注,受害者明明没有透露任何账户信息,钱却莫名其妙消失了。这种新型骗局究竟是如何操作的?我们又该如何防范?

诈骗分子如何绕过密码盗取资金

这起案件中,诈骗分子使用了"屏幕共享"这一看似无害的功能作为作案工具。他们通常会冒充银行客服、快递员等身份,以"账户异常""快递丢失赔偿"等理由诱导受害者下载远程会议软件。一旦开启屏幕共享,受害者的所有操作,包括收到的短信验证码、输入的支付密码等,都会实时暴露在诈骗分子眼前。更可怕的是,有些诈骗分子还会利用获取的信息在其他平台尝试登录,实施"撞库"攻击。

新型诈骗的三大典型特征

这类诈骗有几个显著特点:首先,诈骗分子往往能准确报出受害者的部分个人信息,增加可信度;其次,他们会制造紧急氛围,比如声称"账户即将被冻结",迫使受害者在慌乱中做出错误判断;最后,诈骗过程通常涉及多个平台跳转,从社交软件到会议软件再到支付平台,让受害者难以察觉异常。值得注意的是,诈骗分子现在更倾向于指导受害者操作数字银行APP,而非传统的网银转账。

手机银行这些功能要慎用

许多手机银行APP为了用户体验,开通了"小额免密支付""刷脸支付"等功能,这些都可能成为安全漏洞。比如某些平台的"快捷支付"功能,只需要短信验证码就能完成交易,根本不需要输入支付密码。此外,银行卡的"云闪付"功能、第三方支付的"免密代扣"协议等,都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专家建议,除非必要,最好关闭这些便捷支付功能,特别是在接到可疑电话时。

遭遇诈骗后的黄金30分钟

如果发现资金被盗,前30分钟是挽回损失的关键期。第一步要立即拨打银行客服电话冻结账户;第二步保存所有通话记录、短信和转账凭证;第三步报警并索取报案回执,这将是后续追讨资金的重要证据。值得注意的是,现在部分银行推出了"延时到账"服务,转账后有一定时间可以撤回,这个功能在关键时刻能救命。同时要警惕"二次诈骗",有些骗子会冒充网警或银行职员,声称能帮忙追回资金,实则是新的骗局。

最容易被忽视的日常防护措施

除了不轻信陌生电话外,日常中很多小细节都能有效防范诈骗。建议为银行账户设置不同的交易密码和登录密码;关闭手机短信预览功能,防止锁屏时泄露验证码;定期检查银行APP的授权设备和登录记录;谨慎授予APP"读取短信""访问通讯录"等权限。另外,老年人和青少年是诈骗高危人群,家人应多普及防骗知识,可以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它能识别和拦截可疑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