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属回应老人免密支付买鸡崽事件:非故意,已联系平台
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银发族触网"成为社会关注焦点。近日一则"七旬老人误触免密支付买下90只鸡崽"的新闻引发热议,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网民规模已达1.5亿,但42%曾遭遇支付安全隐患。这起看似荒诞的事件背后,折射出适老化改造与支付安全间的深层矛盾。
免密支付成"双刃剑"引争议
事件中老人因手机开通小额免密支付功能,在浏览短视频时误触购买链接,导致养殖场寄来整箱鸡苗。平台数据显示,中老年用户开通免密支付的比例高达68%,远超年轻群体。这种便捷功能在提升购物体验的同时,也因操作门槛低成为误购高发区,部分电商平台甚至出现"1元购"诱导点击乱象。
适老化改造遭遇"最后一公里"难题
尽管各大APP已上线"长辈模式",但调查发现78%的老年用户从未使用过该功能。本次事件中,家属透露老人根本不清楚自己开通了免密支付。当前适老化改造多停留在字体放大层面,对支付验证、操作确认等关键环节的防护明显不足,就像给智能手机套了个老年机外壳。
平台应急机制面临真实考验
值得关注的是,家属表示联系平台后已获得全额退款,养殖场也同意收回鸡苗。这反映出头部平台已建立误购应急通道,但中小平台同类投诉处理率仅35%。支付安全专家指出,建立"银发族消费冷静期"机制迫在眉睫,应针对65岁以上用户设置二次验证强制弹窗。
代际数字鸿沟需要双向奔赴
事件曝光后网友分成两派:一方认为子女应定期检查父母手机设置,另一方主张平台需承担主要责任。实际上,某大学调研显示仅有29%的年轻人会教父母使用支付安全功能。消除数字鸿沟不能仅靠单方努力,需要家庭反哺与技术普惠形成合力。
银发经济背后的安全命题
据预测2025年老年网购市场规模将突破2万亿,但与之配套的安全体系建设明显滞后。本次鸡苗乌龙事件犹如一面镜子,既照见企业追求流量变现的冲动,也映射出老龄化社会必须直面的课题——当科技狂奔时,如何让银发族不再"裸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