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旧改老建筑遭网红擅闯打卡引争议 专家呼吁加强文物保护

1654png

近年来,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兴起,"网红打卡地"成为城市文化传播的新现象。然而,这股热潮背后却暗藏隐忧——上海多处在旧改中的历史建筑频频遭遇网红博主擅自闯入拍摄,不仅干扰正常施工秩序,更对珍贵的历史建筑造成不可逆的损害。文物保护专家痛心指出,这些承载城市记忆的老建筑正在经历"二次伤害",如何在网红经济与文物保护间找到平衡点,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课题。

老建筑成流量密码 打卡乱象屡禁不止

外滩源百年公寓、虹口石库门里弄、杨浦工业遗址...这些记录上海城市发展脉络的老建筑,正成为短视频平台上的热门标签。部分博主为获取流量,翻越围挡、破坏封条进入施工区域,更有甚者故意损毁"文物保护单位"标识牌。某短视频平台数据显示,带有"上海废墟探险"话题的视频累计播放量已突破3亿次,其中过半拍摄地点涉及正在修缮的历史建筑。

施工方防不胜防 文物保护陷两难

负责外滩某历史建筑修缮的工程师透露,项目组每周都要处理5-6起擅闯事件,"有人为拍'废墟大片'挪动施工材料,导致价值百万的意大利进口彩绘玻璃破碎"。尽管工地设置了两米高围挡和24小时监控,仍有网红使用无人机航拍或收买保安进入。静安区某文保单位负责人无奈表示:"每次报警只能按治安管理处罚,违法成本太低根本形不成震慑。"

专家揭示破坏性拍摄三大危害

同济大学建筑遗产保护专家团队通过红外热成像检测发现,网红打卡行为至少造成三重伤害:闪光灯长期照射加速壁画颜料氧化;高跟鞋踩踏导致百年水磨石地面开裂;直播使用的强光设备使木构件含水率异常波动。更严重的是,某些博主为制造"探险效果",故意破坏原有结构,2023年就有两处市级文保单位因网红打卡被迫中止修缮方案。

国外经验启示:分级管理+科技防盗

柏林工业遗产保护协会的案例显示,对历史建筑实行"红黄绿"三级访问制度后,破坏事件下降72%。伦敦塔桥采用AI识别系统,可自动预警异常停留人员。东京明治村将AR技术与文物保护结合,游客扫描二维码就能获得建筑三维模型,既满足打卡需求又避免实体接触。这些经验为上海正在制定的《历史建筑开放利用导则》提供了重要参考。

平台责任不容回避 多方共治迫在眉睫

某头部平台数据显示,2023年下架的违规历史建筑打卡视频超2.4万条,但算法仍会主动推送"小众秘境"标签。法律专家指出,平台需建立文物类内容审核白名单,对屡教不改的账号实施流量降权。目前上海已成立由文旅、网信、公安等部门组成的联合工作组,试点在历史建筑加装震动传感器和智能广播系统,通过技术手段构建防护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