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跪地求雨视频看基层抗旱困境:表演虽假,旱情真严峻
今年入夏以来,全国多地持续高温少雨,农田龟裂、水库见底的新闻频频登上热搜。在社交媒体上,一段"基层干部跪地求雨"的视频引发热议——画面中几名干部模样的中年男子对着干涸的河床焚香跪拜,评论区却充斥着"抗旱靠演戏""形式主义新高度"的嘲讽。这场魔幻现实主义的抗旱表演背后,折射出的正是中国基层抗旱体系中设备老化、资金短缺、技术滞后的真实困境。
跪拜仪式背后的资源困局
在河南某县的求雨视频中,背景里锈迹斑斑的灌溉设备格外刺眼。当地农业局工作人员透露,该乡80%的抽水机已超期服役,财政拨付的抗旱专项资金仅够购买12台新设备,而全乡需求缺口达47台。这种"小牛拉大车"的现状导致许多地区只能采取临时性人工增雨,甚至出现视频中的荒诞场景。据统计,全国县级以下地区有31%的抗旱设备处于带病运行状态,成为制约抗旱效率的关键瓶颈。
技术断层下的抗旱困局
当城市用卫星遥感监测旱情时,不少乡镇还在沿用"看天吃饭"的土办法。在安徽某产粮大县,农技站仅有的3名技术员要负责18万亩耕地的旱情监测,导致灾情研判严重滞后。更令人忧心的是,基层普遍缺乏智能灌溉系统、土壤墒情监测仪等现代化设备,某农业大省2023年数据显示,乡镇级数字化抗旱设备覆盖率不足15%。这种技术代差使得基层抗旱常常陷入"发现即重灾"的被动局面。
资金漏斗里的民生焦虑
审计署2022年报告显示,某省下拨的2.3亿元抗旱资金中,实际用于田间水利建设的不足40%。资金在层层流转中被挪用于办公楼修缮、车辆购置等非紧急项目,导致关键时刻出现"有钱买香烛,无钱修水泵"的荒诞现象。这种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的问题,在旱情紧急时往往演变成干群关系紧张的导火索,求雨视频中网友的激烈反应正是这种情绪的集中爆发。
人才断代加剧抗旱危机
在湖北某水利站,55岁的站长一人身兼技术员、维修工、调度员数职,年轻干部宁愿去县城坐办公室也不愿接手专业性强的工作。全国水利系统数据显示,基层抗旱技术人员平均年龄达48.6岁,35岁以下人员占比不足两成。这种人才断层导致新技术推广困难,当无人机巡田、智能配水系统等现代抗旱手段在城市周边普及时,偏远乡镇仍停留在人工巡查的传统模式。
从跪地焚香的烟雾中,我们看到的不应只是对形式主义的批判,更要看清基层抗旱体系面临的设备、技术、资金、人才等多重困境。当极端气候成为新常态,如何打破"表演式抗旱"的怪圈,建立真正现代化的基层抗旱体系,已成为关乎粮食安全与社会稳定的重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