吨脏贝壳背后的黑色产业链,商家被罚万只是开始

10160png

在海鲜市场繁荣的背后,一个触目惊心的黑色产业链正悄然侵蚀着消费者的健康。近日,某地市场监管部门查处了一起11吨脏贝壳非法加工案,涉事商家被处以50万元罚款。这起案件揭开了海鲜加工行业长期存在的卫生乱象,更暴露出从原料回收到终端销售的全链条监管漏洞。当消费者津津有味地品尝着"鲜美"的贝类产品时,可能从未想过这些食材曾浸泡在污水横流的黑作坊里,与腐烂变质的海产品为伍。

肮脏贝壳如何变身"美味佳肴"

调查发现,这些被查获的11吨脏贝壳主要来源于两大渠道:一是海鲜市场丢弃的变质贝类下脚料,二是从沿海滩涂违规收购的受污染野生贝类。黑心商家通过简单冲洗、漂白剂浸泡等手段,让发黑发臭的贝壳重新变得"光鲜亮丽"。更令人震惊的是,部分加工点使用工业级双氧水进行漂白,这种本应用于纺织漂染的化学品,会残留在贝肉中形成致癌物。经过这样"精心打扮"的贝壳,最终以低于市场价30%的价格流向大排档、夜市摊点和小型餐饮店。

罚款50万能否斩断利益链条

虽然此次涉事商家被处以50万元顶格罚款,但业内人士指出,这仅仅是冰山一角。一个成熟的脏贝壳加工网络往往涉及原料收购、物流运输、批发零售等多个环节,形成完整的黑色产业链。在暴利驱使下,部分不法分子采用"打游击"战术,将加工点设在城乡结合部的隐蔽民房内,使用虚假营业执照逃避监管。更值得警惕的是,随着电商平台发展,这些问题产品开始通过"网红直播""社区团购"等新渠道渗透市场,给监管带来更大挑战。

食品安全防线需要全民共建

要彻底铲除这类黑色产业链,仅靠罚款远远不够。当前亟需建立从源头到餐桌的全流程追溯体系,运用区块链技术记录贝类产品的捕捞、运输、加工等关键信息。同时应当提高违法成本,对情节严重者追究刑事责任。作为消费者,在购买贝类产品时要注意观察外壳是否有人工打磨痕迹,闻一闻是否有刺鼻化学药剂味道。市场监管部门也应当定期公布合格企业名单,让"黑作坊"产品无处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