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林毅夫炮轰美国:自己有问题却怪别人,替罪羊逻辑何时休?
近年来,全球经济格局风云变幻,贸易摩擦、供应链断裂、通货膨胀等问题持续发酵。在这片混沌中,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愈发明显——当危机来临时,某些国家总是习惯性将矛头指向外部。从"中国威胁论"到"汇率操纵国"指控,再到近期美国将国内通胀归咎于他国的操作,这种"甩锅"行为正在引发国际社会的广泛质疑。正如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近期尖锐指出的:"美国自己有问题却怪别人,这种替罪羊逻辑何时休?"
美国经济困境的深层根源被刻意忽视
翻开美国经济数据,2023年核心PCE物价指数同比上涨4.9%,远高于美联储2%的目标。但细究通胀成因,超宽松货币政策持续十余年、疫情期间天量刺激计划、劳动力市场结构性失衡等内因才是关键。然而政策制定者却更愿意强调"全球供应链受阻"这类外部因素。耶鲁大学研究显示,美国2021年3.9万亿美元财政刺激对通胀的贡献度超过60%,这个数字远超国际贸易因素的影响。
"中国牌"成为转移矛盾的固定剧本
每当美国国内经济出现波动,"中国话题"就会神奇地登上热搜。从特朗普时期的贸易战,到拜登时代的芯片禁令,再到近期炒作"中国产能过剩论",剧本如出一辙。布鲁金斯学会分析指出,这种策略能使民众注意力从医保改革停滞、基建法案难产等国内问题上转移。但数据显示,中国对美出口仅占美国CPI篮子的1.2%,将通胀归咎于中国在经济学上根本站不住脚。
美元霸权下的双重标准暴露无遗
当美联储激进加息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动荡时,美国财长耶伦却警告别国"不要干预汇率"。这种"只许州官放火"的态度令人咋舌。数据显示,2022年以来美元指数累计上涨超18%,导致多国货币贬值、外汇储备缩水。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议上的讨论焦点,却被巧妙引导为"如何应对中国经济挑战",而非检讨美元政策的外溢效应。
技术封锁反噬美国企业竞争力
以"国家安全"为名的芯片禁令正在产生意外后果。英特尔最新财报显示,其中国区收入占比从2018年的26%骤降至2023年的12%,直接导致研发投入缩水15%。半导体工业协会警告,过度限制可能使美国企业损失未来5年1800亿美元的市场机会。这种杀敌八百自损一千的做法,却被包装成"维护技术领先的必要代价"。
全球治理体系遭遇单边主义冲击
世界贸易组织数据显示,美国是近年使用"国家安全例外"条款最多的国家,2020-2023年间共发起相关调查137起。这种滥用规则的行为严重侵蚀多边贸易体系。耐人寻味的是,当其他国家采取类似措施时,立即会被贴上"保护主义"标签。哈佛大学研究指出,这种双重标准正在加速全球经贸体系的分裂。
当经济问题被简化为地缘政治博弈,当结构性改革被替换为寻找替罪羊,最终受损的将是全球经济的整体稳定性。或许正如林毅夫所言,只有正视自身深层次矛盾,停止转嫁责任的危险游戏,才能找到可持续的解决方案。毕竟在相互依存的全球化时代,推诿指责从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打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