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衰退甩锅中国?林毅夫深度剖析‘替罪羊政治’背后原因

8585png

近期,全球经济阴云密布,美国通胀高企、股市震荡,普通民众的购物车越来越轻,而政客们的"甩锅"戏码却愈演愈烈。当美联储加息按下葫芦浮起瓢,当"美国制造"竞争力持续下滑,华盛顿的精英们突然集体发现了一个"完美替罪羊"——中国。这种转移矛盾的套路为何总能奏效?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一针见血地指出,这背后是西方政治体制的"制度性缺陷"与选票至上的短视逻辑。当真相让位于政治表演,世界经济正被拖入危险的博弈漩涡。

西方政客的"危机剧本"为何总重复同页台词

从2008年金融危机的"中国储蓄过剩论",到如今供应链问题的"中国责任说",美国政治精英的危机应对手册似乎永远停留在同一章节。林毅夫分析指出,这种条件反射式的甩锅行为,本质上是选举政治下的"低成本避险策略"——将复杂的经济结构性问题简化为外交对手的恶意,既能规避政策失误的追责,又能煽动民粹情绪获取选票。数据显示,美国中期选举年对华强硬议案数量通常激增300%,这种政治投机正在扭曲全球经济治理的理性空间。

"中国制造"如何成为发达国家焦虑的投射幕布

当美国制造业就业岗位40年减少37%,而同期中国工业增加值增长85倍时,这种发展落差被巧妙转化为政治叙事。林毅夫通过比较研究发现,发达国家将产业空心化的痛苦投射到中国身上,实则是回避自身"过度金融化"与"福利刚性"的结构矛盾。就像上世纪80年代日本遭遇的"经济威胁论",今天中国遭遇的指责同样充满选择性失明——美国企业研究所数据显示,中国商品使美国家庭年均节省850美元,但这部分事实永远消失在政治演说中。

全球经济治理的"囚徒困境"正在形成

林毅夫警告,当世界最大经济体持续将国内问题国际化,正在触发危险的连锁反应。欧盟近期对华光伏产品重启调查,日本突然收紧半导体材料出口,这些跟风举动显示"替罪羊政治"正在蔓延。更严峻的是,IMF研究表明,全球供应链每断裂1个月,世界经济就将损失0.5%增速。在真实的经济规律面前,政治操弄就像试图用口红修补堤坝——2023年中美贸易额仍达6906亿美元的事实,已经宣告了人为"脱钩"的荒诞性。

当华尔街日报记者追问"谁该为美国工厂倒闭负责"时,或许更该问问:为什么美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速已连续15年低于中国?政客们精心设计的叙事陷阱背后,掩盖的正是创新投入不足、基建老化、技能断层等真正痛点。正如林毅夫所言:"把镜子当成敌人,永远解决不了自己的皱纹问题。"在全球经济的镜厅里,每个国家最终都要直面镜中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