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贸易战到科技封锁,林毅夫解读美国‘替罪羊战略’的演变与危害

2701png

近年来,中美关系的紧张态势持续升级,从最初的贸易摩擦逐渐演变为全面的科技封锁。这一变化不仅影响了全球产业链的稳定,也让许多企业和普通消费者感受到切实的压力。无论是芯片短缺导致的电子产品涨价,还是华为等中国企业遭遇的制裁,都反映出美国对华战略的深刻转变。在这一背景下,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提出的“替罪羊战略”引发了广泛讨论。那么,美国为何从贸易战转向科技封锁?这种战略的演变背后隐藏着怎样的逻辑?其危害又体现在哪些方面?

贸易战的局限性催生战略转型

2018年,美国对中国发起贸易战,试图通过加征关税削弱中国商品的竞争力。然而,几年下来,美国的贸易逆差并未显著改善,反而让本国企业和消费者承担了额外成本。与此同时,中国通过产业链调整和市场多元化,逐渐消化了关税冲击。贸易战的收效甚微,迫使美国寻找新的打压手段。林毅夫指出,这种转变标志着美国意识到单纯的经济手段难以遏制中国发展,于是将矛头指向科技领域——这一中国崛起的核心驱动力。

科技封锁成为新冷战的核心工具

随着5G、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突破,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快速进步让美国感到前所未有的焦虑。从华为被列入实体清单,到芯片制造设备的出口管制,美国试图通过技术脱钩延缓中国产业升级的步伐。林毅夫分析称,这种“小院高墙”式的封锁策略,本质上是将中国塑造为威胁美国技术霸权的“替罪羊”,从而掩盖其自身创新体系效率下降的问题。数据显示,美国在全球研发投入占比已从1960年的69%降至2022年的30%,而中国同期从0上升到24%。

产业链安全遭遇系统性挑战

美国的科技封锁不仅针对个别企业,更试图重构全球产业链。通过组建“芯片四方联盟”、推动友岸外包等手段,强行将中国排除在高科技供应链之外。这种人为割裂全球市场的做法,导致半导体、新能源等多个领域出现重复建设和资源错配。据波士顿咨询报告,若全面脱钩,全球芯片产业将损失1万亿美元产值。林毅夫警告,这种逆全球化操作正在摧毁多边贸易体系数十年来形成的效率优势,最终将推高全球创新成本。

创新生态面临人为割裂风险

科技发展本应建立在开放合作的国际环境之上。美国限制中美学者交流、中断联合研发项目的做法,正在制造知识领域的“铁幕”。斯坦福大学研究显示,中美科学家合作论文数量在2021年后下降37%。林毅夫强调,基础研究的突破往往需要跨国界的智慧碰撞,人为设置交流障碍将延缓包括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人类共同课题的解决进程。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割裂可能形成相互对立的技术标准体系,为未来全球科技治理埋下隐患。

长期危害超越经济范畴

“替罪羊战略”的影响已超出经济领域,正在重塑国际政治格局。当美国将正常的技术竞争国家安全化,不仅加剧了大国间的战略猜疑,还削弱了国际规则的公信力。林毅夫指出,这种零和思维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各国纷纷效仿实施保护主义,最终导致全球创新网络碎片化。历史表明,封闭的系统必然走向衰退——17世纪中国的闭关锁国与19世纪英国的科技保护主义都是前车之鉴。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唯有坚持开放合作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