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批评美国:经济问题频出却总爱找替罪羊,中国成最大受害者?

3981png

全球经济动荡下的甩锅游戏何时休

当美国通胀数据连续6个月突破5%、硅谷银行闪电破产引发全球金融震荡时,华盛顿政客们的反应出奇一致——迅速将矛头转向中国。这种"经济出问题就找中国"的套路,连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都忍不住发声批评。在全球产业链深度交融的今天,美国这种转移矛盾的伎俩,正在给世界经济复苏蒙上阴影。

美联储激进加息背后的真相

2023年美国通胀率一度飙升至9.1%,创40年新高。但细究根源,这轮通胀恰恰源于疫情期间美国无节制的量化宽松——3年时间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从4万亿膨胀到9万亿美元。当货币政策转向时,鲍威尔却将物价上涨归咎于"中国供应链中断"。数据显示,中国对美出口商品价格指数同比仅上涨3.2%,远低于美国本土商品7.8%的涨幅。

科技战反噬美国企业的典型案例

美国对华为等中企的芯片禁令实施三年后,高通、英特尔等美企累计损失超过200亿美元订单。更讽刺的是,中国手机厂商转向自主研发,使得华为海思芯片市场份额不降反升。波士顿咨询报告显示,若对华技术脱钩持续,美国半导体行业将丧失18%全球市场份额,直接导致12.4万人失业。这种"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剧情,却被美方包装成"维护国家安全"。

贸易逆差背后的结构性矛盾

美国对华商品贸易逆差在2022年达到3829亿美元,但政客们刻意回避了两个关键事实:一是逆差中54%来自在华美企返销产品,二是中国对美服务贸易存在480亿美元逆差。摩根士丹利研究发现,若计入知识产权使用费、留学消费等服务贸易,中美实际贸易差额要缩小37%。这种选择性使用数据的做法,暴露了美国转移国内产业空心化矛盾的意图。

债务危机中的政治操弄

美国国债规模突破34万亿美元之际,财政部长耶伦却多次警告"中国持有美债威胁美国安全"。实际情况是,中国持有的美债占比已从2013年的11%降至2023年的3.5%,日本、英国增持幅度远超中国。更关键的是,美国债务问题根源在于军费开支占财政支出50%以上,以及2017年特朗普税改导致财政收入减少1.5万亿美元。这种"自己挥霍却怪债主"的逻辑,连标普全球评级都看不下去。

当美国两党为债务上限争吵不休时,中国正在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当华盛顿炒作"去风险化"时,德国车企在华销量创下历史新高。历史反复证明,将经济问题政治化只会延缓自身改革,而中国坚持的开放合作才是破解全球经济困境的正解。或许正如林毅夫所言:"指责别人永远比自我革新容易,但世界经济的手术刀最终要切向真正的病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