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俊波:全镇最小的人,却做出了最大的贡献

4703png

在基层治理的版图上,乡镇干部往往面临着资源有限、条件艰苦的困境。他们身处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却常常因行政级别低、话语权弱而被忽视。然而,正是这群"最小的人",用双脚丈量民情,用双手托起民生,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故事。廖俊波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作为全镇行政级别最低的干部,他却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心有大我、至诚报国"。

从"板凳干部"到"泥腿子书记"的蜕变

廖俊波初到政和县工作时,办公室连把像样的椅子都没有,被称为"板凳干部"。但他不以为意,反而把这种"最小"的身份转化为优势。他坚持用三分之二的时间下乡调研,走遍了全县所有贫困村。在田间地头,这位戴着草帽、挽着裤腿的书记,与农民同坐一条板凳,共商脱贫大计。正是这种"最小"的视角,让他发现了别人看不到的细节——哪个村的路灯该修了,哪户人家的危房该改了,都清清楚楚记在他的民情日记里。

"最小权力"撬动"最大民生"的智慧

作为科级干部,廖俊波的行政权力确实有限。但他善于用"最小权力"办"最大实事"。在武夷新区建设时,他创新提出"三不见面"审批制度,让企业"不见面就能办事";推动"派单式"服务,把群众诉求直接派到责任人。这些制度创新不需要上级批文,却极大提升了行政效能。数据显示,他主政期间,政和县财政收入增长3倍,贫困人口减少3万余人,用实践证明"小干部"也能创造"大作为"。

把办公室设在群众家门口的执政哲学

廖俊波有句名言:"群众在哪儿,办公室就在哪儿。"他的公务车后备箱永远备着雨靴、草帽和干粮,随时准备下乡。在台风天里,他蹚着齐腰深的洪水转移群众;在项目工地,他与工人同吃盒饭解决施工难题。这种"移动办公室"的工作方式,让他成为群众口中的"狗不叫书记"——连村里的狗都认得他,见了都不叫。这种零距离的执政方式,正是基层干部破解"最小权力困境"的金钥匙。

用"最小分母"算出"最大幸福值"

廖俊波常说:"帮老百姓干活,怎么干都不过分。"他首创"一月一议"制度,把群众最急难愁盼的"小事"当作党委会的"大事"来议。从修建公厕到改造菜市场,从安装路灯到疏通下水道,这些看似微小的民生项目,在他这里都是头等大事。正是这种把"最小分母"纳入幸福方程的计算方式,让政和县群众满意度连续三年居全省前列,印证了"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的深刻道理。

"最小"身躯撑起"最大"精神丰碑

2017年3月,廖俊波因公殉职时,手机里还存着6个未接的工作来电。这个身高不足1米7的"小个子",用生命最后的火光点亮了闽北山区。在他走后,政和县群众自发在清明时节为他"亮灯",用万家灯火照亮他曾经走过的山路。中央追授他"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称号,他的故事被写进《中国共产党简史》。这个"全镇最小的人",用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铸就了新时代基层干部的精神海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