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唱会座椅扎伤观众引恐慌,行业安全标准受质疑

5324png

近年来,随着线下演出市场的火爆,演唱会、音乐节等大型活动频频登上热搜。然而,在粉丝们为偶像疯狂打call的同时,安全隐患却屡屡成为焦点。从舞台坍塌到踩踏事故,再到近日引发热议的"座椅扎伤事件",演出行业的安全问题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当观众带着期待走进场馆,却要担心座椅是否会成为伤人利器,这样的娱乐体验显然与行业蓬勃发展的现状形成了鲜明对比。

座椅伤人事件频发暴露安全隐患

近日,某知名歌手演唱会现场发生座椅扎伤观众事件,多位粉丝在起身互动时被破损的座椅金属部件划伤,现场一度陷入混乱。这并非个案,类似事件在全国多地均有发生。业内人士透露,部分场馆为降低成本,使用劣质座椅或超期服役设备,加上日常维护不到位,导致螺丝松动、金属部件外露等问题频现。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安全隐患往往被热闹的演出氛围所掩盖,直到事故发生才被重视。

现行安全标准滞后于行业发展

我国现行《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条例》对舞台结构、消防设施等有明确规定,但对观众座椅等"细节处"的安全标准却相对模糊。随着演出形式日益多样化,观众互动环节增加,传统固定座椅正在被可折叠、可移动的新型座椅取代,但相关安全规范未能及时更新。某检测机构负责人表示:"目前座椅检测主要关注承重能力,对边角防护、材料耐用性等指标缺乏强制性要求,这给安全隐患留下了空间。"

场馆方与主办方的责任推诿困局

每当事故发生,责任认定往往陷入"罗生门"。场馆方指责主办方为控制成本拒绝更换设备,主办方则辩称已支付场地使用费应包含安全保障。这种互相推诿的态度,使得安全隐患整改流于形式。法律专家指出,根据《民法典》,活动组织者负有安全保障义务,但具体到座椅安全这类细节,责任划分确实存在模糊地带,亟需通过行业规范或司法解释予以明确。

观众维权面临取证难赔偿低困境

被座椅划伤的观众王女士表示,现场紧急处理后,主办方仅愿意赔偿医疗费,对精神损失等避而不谈。类似遭遇的观众往往因取证困难、维权成本高而放弃追责。专业律师提醒,观众应第一时间拍照录像留存证据,并要求主办方出具书面事故说明。但目前行业普遍缺乏强制保险机制,即便维权成功,赔偿金额也常与实际损失不相称。

国际经验或为行业提供改进方向

欧美国家在场馆安全管理方面有着成熟经验。英国《体育活动场地安全指南》明确要求对座椅进行每日巡检,美国部分州立法规定座椅必须通过边角防护测试。日本则推行"安全管理员"制度,专门负责检查设备状态。这些做法都值得国内借鉴。同时,有专家建议引入第三方安全评估机构,对演出场馆进行星级认证,通过市场化手段倒逼安全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