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日大巧和大巧娘:非遗文化的守护者与传承人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失传的危机。据统计,我国平均每年有近百项非遗技艺因传承人老龄化、年轻人兴趣缺失等原因濒临消失。这种文化断层现象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如何让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成为亟待解决的文化命题。而在黑龙江大庆,有这样一对母子——大巧和大巧娘,他们用三十余年的坚守,让古老的剪纸艺术绽放出耀眼的光芒,成为非遗文化守护与传承的典范。
剪纸世家的百年传承路
大巧娘出身于剪纸世家,从曾祖母那一代就开始钻研东北民间剪纸技艺。在她的记忆中,小时候每逢年节,全家人围坐炕头剪纸的场景至今难忘。"那时候没有电视手机,剪纸就是最好的娱乐。"大巧娘边说边展示着祖传的剪纸花样册,泛黄的纸页上密密麻麻记录着上百种传统纹样。如今78岁高龄的她,仍然保持着每天剪纸两小时的习惯,用布满老茧的双手延续着这门家族技艺。而这份执着,也深深影响了儿子大巧的人生选择。
从石油工人到非遗传承人的蜕变
大巧原本是大庆油田的一名普通工人,在母亲的影响下,他逐渐意识到家族技艺面临的传承危机。2008年,他做出了人生重要决定——辞职专心学习剪纸艺术。"当时很多人不理解,说这是不务正业。"大巧回忆道。但他坚持每天跟着母亲学习八小时,从最基础的折纸、画样开始,到后来能独立创作复杂的大型剪纸作品。经过十年沉淀,他不仅完整掌握了传统技法,还创新性地将石油文化元素融入剪纸创作,让古老艺术焕发新的生命力。2019年,大巧被评为省级非遗传承人,用实力证明了传统技艺的当代价值。
让剪纸艺术走进现代生活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剪纸文化,母子二人开创性地将非遗传承与文旅产业结合。他们在当地文化馆开设免费培训班,累计教授学员超过2000人;开发剪纸文创产品,把传统纹样应用在手机壳、丝巾等日用品上;甚至尝试用剪纸元素设计城市景观。大巧说:"非遗不能只活在博物馆里,要让它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去年,他们创作的"百福图"剪纸作品被选为外交礼品,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舞台。这种创新传承模式,为非遗保护提供了可复制的成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