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货车司机国道塌方身亡 女儿悲痛发声:谁来为这场悲剧负责?
近年来,中国物流行业高速发展,货车司机作为"经济大动脉"的重要支撑群体,却长期面临高强度、高风险的工作环境。超时驾驶、道路安全隐患、行业保障缺失等问题始终困扰着这个群体。5月1日凌晨,55岁的货车司机王师傅在广东梅大高速遭遇塌方不幸遇难,这起悲剧再次将货车司机的生存现状推上舆论风口。女儿王女士的悲愤质问"谁来为这场悲剧负责?"道出了千万货运从业者家属的心声。
塌方事故暴露道路养护漏洞
事发路段在暴雨后发生路基塌陷,形成长达17.9米的致命缺口。现场照片显示,塌方区域边缘未见明显警示标识,夜间能见度差导致多车连环坠坑。道路专家指出,南方雨季本就容易引发地质灾害,但该路段最近一次全面检测竟是在半年前。更令人震惊的是,事发前3小时已有村民报警反映路面异常,却未得到有效处置。这种预警机制失灵、应急响应滞后的情况,暴露出道路养护体系存在严重漏洞。
货车司机权益保障严重缺位
遇难者女儿透露,父亲为赶时效已连续驾驶8小时,行业普遍存在的"多拉快跑"潜规则实则是用生命冒险。数据显示,我国3000万货车司机中,78%患有职业病,60%日均驾驶超12小时。尽管《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确规定4小时强制休息,但平台算法压榨、货主克扣运费等乱象,迫使司机不得不疲劳驾驶。事故发生后,保险理赔程序繁琐、赔偿标准过低等问题,更凸显这个群体社会保障的脆弱性。
家属维权陷入责任推诿困局
王女士在社交媒体控诉,事发一周后仍无人主动承担责任。路政部门称已尽到定期巡检义务,气象局强调发布过暴雨预警,运输公司则表示司机接的是私人订单。这种"九龙治水"式的责任推诿,在重大交通事故中屡见不鲜。法律专家指出,根据《民法典》第1256条,公共场所管理人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但现实中,家属往往要耗费数年时间在各部门间奔波举证。
行业改革亟需系统性破题
这起悲剧折射出的是整个货运生态链的深层矛盾。一方面要升级道路智能监测系统,建立地质灾害实时预警平台;另一方面必须打破"以罚代管"的行业治理模式,将司机休息权、健康检查等纳入平台算法。更重要的是完善事故赔偿联动机制,避免让家属在悲痛中还要独自面对复杂的维权之路。只有将道路安全、劳动保障、应急管理等多个环节形成治理闭环,才能真正守护这些"车轮上的劳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