猿辅导员工猝死 公司是否应该承担责任?

1524png

近年来,互联网教育行业高速发展,996、大小周等加班文化逐渐成为行业潜规则。据脉脉《2021年职场人加班现状调查报告》显示,教育行业平均每周加班时长高达12.5小时,位居全行业前三。在追求业绩增长的同时,员工健康问题频频亮起红灯。近日,猿辅导员工猝死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再次将互联网企业的用工制度推上风口浪尖。当年轻生命在职场猝然逝去,企业是否应该承担责任?这不仅是法律问题,更是一个值得全社会深思的命题。

猝死事件背后的用工制度审视

据媒体报道,猝死员工生前长期处于高强度工作状态,经常加班至深夜。这反映出部分互联网企业存在过度追求效率、忽视员工健康的经营理念。劳动法明确规定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但现实中"自愿加班"已成行业常态。企业通过OKR考核、末位淘汰等机制变相强制加班,员工往往被迫接受超负荷工作。更值得警惕的是,一些企业将"狼性文化"美化为奋斗精神,实则是对劳动权益的漠视。

企业责任认定的法律边界探讨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规定,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可视同工伤。但实践中存在诸多认定难点:加班是否属于"工作时间"?居家办公突发疾病如何界定?目前司法判例显示,若能证明猝死与工作强度存在因果关系,企业需承担相应责任。2021年某互联网公司程序员猝死案中,法院最终认定企业存在管理过错,需赔偿家属120万元。这为类似案件提供了重要参考,也警示企业必须为员工健康保障承担法律责任。

互联网行业亟需建立健康用工标准

事件发生后,多位行业专家呼吁建立互联网行业特殊工时制度。字节跳动等企业已试点"1075"工作制(早10点晚7点每周5天),但落实效果仍有待观察。真正改变需要从三方面发力:监管部门应加强劳动监察,对隐性加班文化重拳出击;企业需建立科学考核体系,摒弃以加班时长衡量贡献的落后观念;员工具备维权意识,对违规用工勇敢说"不"。只有多方形成合力,才能避免悲剧重演。

这起猝死事件犹如一面镜子,照出了互联网行业光鲜外表下的阴影。当教育企业教导学生"健康成长"的同时,是否也该让员工获得同样的权利?答案不言而喻。在追求商业价值的同时保障员工基本权益,这不仅是法律义务,更是企业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