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美方不要有受迫害妄想症 王毅外长直指美对华政策三大误区
当前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中美关系牵动着全球目光。就在美国不断强化对华科技封锁、频繁炒作"中国威胁论"之际,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近期中美高层会晤中直指美方对华政策存在"三大误区",并强调"希望美方不要有受迫害妄想症"。这一表态迅速引发国际社会广泛讨论,也反映出中美关系正面临的关键转折点。在全球化遭遇逆流的今天,如何理性看待中国发展,成为检验美国政治智慧的重要标尺。
美方战略焦虑背后的认知偏差
近年来,美国对华政策呈现出明显的矛盾性:一方面承认中国发展不可阻挡,另一方面又试图通过技术脱钩、供应链重组等手段遏制中国。王毅外长指出,这种政策源于美方将中国视为"最主要竞争对手"的战略误判。数据显示,尽管美国对华加征关税已持续多年,但2023年中美贸易额仍达6919亿美元,充分证明两国经济的高度互补性。这种将正常发展视为威胁的"受迫害妄想",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反而会加剧全球供应链紊乱。
零和思维下的科技围堵困境
美国主导的"芯片联盟"和对华高科技出口管制,暴露出其试图维持技术霸权的焦虑。但现实情况是,中国在5G、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突破正在改写全球创新版图。以半导体产业为例,在中国实施出口管制后,美国半导体企业损失超过1000亿美元市值。王毅外长强调,科技创新本应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人为设置"小院高墙"只会阻碍全球技术进步。这种科技民族主义做法,最终损害的将是包括美国企业在内的全球产业生态。
意识形态滤镜扭曲合作愿景
美国政客频繁将中美关系简化为"民主与威权"的对抗,这种二元对立的叙事方式严重干扰了务实合作。事实上,中美在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反恐等全球性议题上有着广泛共同利益。王毅外长特别指出,把中国制度差异视为威胁,是典型的冷战思维作祟。据统计,超过7万家美国企业在华经营,年利润超5000亿美元,这些实实在在的商业利益远比意识形态口号更具说服力。将经贸问题政治化,最终只会让美国消费者承担更高成本。
亚太军事化的安全悖论
美国在亚太地区强化军事部署,频繁开展针对性军演,这种制造紧张的做法与其宣称的"维护地区稳定"目标背道而驰。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国防开支占GDP比重长期保持在1.3%左右,远低于北约国家2%的标准。王毅外长直言,把中国正常的国防建设渲染为威胁,是典型的"受迫害妄想症"表现。地区国家普遍期待中美构建建设性关系,而非被迫选边站队。历史证明,军事同盟体系不仅不能带来安全,反而会陷入"安全困境"的恶性循环。
王毅外长的表态既点明了当前中美关系的症结所在,也为双方关系重回正轨指明了方向。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中美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和最大发达国家,唯有超越零和思维,才能为世界注入更多确定性。正如中国领导人强调的,地球足够大,容得下中美各自和共同发展。解开"受迫害妄想症"的心结,或许正是打开中美关系新局面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