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术中知晓,一种罕见却真实存在的麻醉并发症

601png

当全身麻醉本该完全消除意识与记忆时,患者却在手术过程中出现了清晰知觉,并在术后保有这段记忆。这不是惊悚小说的场景,而是“术中知晓”(Intraoperative Awareness)——一种极为罕见却真实存在的麻醉并发症。

全球范围内,术中知晓发生率约在0.1%至0.2%之间。我国大型研究数据显示,在规范的全身麻醉下,这一比例约为0.15%。这意味着,每年在庞大的手术基数中,依然有相当数量的患者会经历这种“清醒噩梦”。术中知晓为何发生?如何预防?

一、意识与记忆的精密调控

要理解术中知晓为何发生,首先要破除“全麻等于睡觉”的普遍误解。全身麻醉是一种高度复杂、可逆的药物诱导状态,核心目标是同时实现:

意识消失:对自我和环境的感知消失;

无痛:阻断对伤害性刺激(如手术切割)的感知和反应;

肌肉松弛:保证手术操作顺利进行,抑制自主运动;

遗忘:抑制对术中事件的记忆形成(顺行性遗忘)。

现代全身麻醉通常采用“平衡麻醉”技术,联合使用多种药物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不同靶点,包括镇静催眠药(如丙泊酚、吸入麻醉药)、镇痛药(如阿片类药物芬太尼、舒芬太尼)、肌肉松弛药等。其中,镇静催眠药物是保证意识消失和无记忆的关键。

术中知晓的发生,核心在于意识消失和/或记忆抑制未能充分实现,而镇痛和肌松效果可能已足够。患者可能在手术刺激下恢复了意识,但无法动弹或表达,也无法形成清晰记忆;也可能意识未完全消失,并形成了确切记忆。

二、谁在悬崖边缘:高危因素需警惕

虽然术中知晓可以发生在任何全身麻醉手术中,但某些情况显著增加了其发生的风险:

患者因素:

a)危重状态:严重创伤、大出血休克、脓毒症患者。为维持生命体征(如血压),麻醉医生不得不大幅减少镇静镇痛药用量。

b)困难气道史或预计困难气道:诱导插管阶段需保留患者一定的自主呼吸能力,限制了深度镇静。

c)长期滥用药物/酒精:产生药物耐受性,常规剂量难以达到足够麻醉深度。

d)特定遗传易感性:极少数患者对麻醉药物天生不敏感。

手术因素:

a)心脏手术、剖宫产、创伤急救手术:这些手术常因患者循环不稳定、需要快速开始手术或考虑胎儿影响,而限制麻醉药物用量。

b)术中血流动力学剧烈波动:血压过低迫使麻醉医生减浅麻醉。

麻醉管理因素:

a)麻醉药物剂量不足或给药中断:如输注泵故障、静脉通路意外脱出未被及时发现。

b)设备故障或监测不足:如麻醉机故障、挥发罐失效、未使用麻醉深度监测设备。

c)麻醉医生经验不足或判断失误。

三、如何预防术中知晓

现代麻醉学已将预防术中知晓作为核心安全目标之一,构建了多层次防线:

术前精准评估与坦诚沟通:

一方面,麻醉医生会详细询问病史(尤其药物酒精史、既往麻醉异常反应)、评估气道和全身状态;另一方面,医生会识别高危患者,制定个体化麻醉方案,并坦诚告知风险(尤其高危手术),这种沟通本身能减轻患者术后的心理冲击。

先进监测技术筑起关键防线:

一是使用麻醉深度监测仪(如BIS、Narcotrend、熵指数):这是预防术中知晓的重要利器。通过分析脑电图(EEG)信号,将其转化为一个直观数值(如BIS值0-100),数值越低代表麻醉越深。大量研究证明,维持BIS值在40-60之间,可显著降低术中知晓风险。它能帮助麻醉医生实时、客观地调整药物剂量,避免“凭经验”给药可能导致的过浅或过深。

二是采用常规生命体征监测:血压、心率、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EtCO₂)等剧烈变化可能是麻醉过浅的间接信号(但特异性不高)。

三是采取神经肌肉功能监测:确保肌松药合理使用,避免肌松残留掩盖意识恢复。

精细化的麻醉管理策略:

一是平衡麻醉技术:优化组合镇静、镇痛、肌松药,避免单一药物依赖。

二是合理使用足量镇静催眠药:尤其在高危手术诱导期。

三是严格设备检查与双人核查:确保麻醉机、监护仪、输注泵工作正常,药物标签清晰。

四是持续警惕:麻醉医生全程守护,密切观察患者细微反应(如流泪、出汗、心率血压异常升高)。

术后主动筛查与心理干预:

高危患者或所有全麻患者术后应由麻醉医生进行结构化访谈(如Brice问卷),主动询问有无术中感知。一旦确认术中知晓,将立即启动多学科干预,麻醉医生、精神心理科医生、患者主管医生共同参与,早期心理支持、专业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EMDR眼动脱敏疗法)对预防PTSD至关重要。

四、法律与伦理

术中知晓不仅是一个医学问题,也涉及法律与伦理。患者享有充分的知情权。越来越多的医疗规范要求,在签署麻醉知情同意书时,医生应明确告知术中知晓这一潜在风险,特别是对于高危患者和高危手术。

一旦不幸发生,医院应坦诚面对,积极处理,提供必要的医疗和心理支持。患者及其家属有权了解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经过。这不仅是医疗责任,更是对患者身心创伤的基本尊重。

科研从未停止对大脑意识奥秘的探索。更精准的神经生理监测技术(如基于fNIRS、高阶脑电分析)、人工智能辅助的麻醉深度闭环给药系统正处于研究前沿,有望提供更强大的保障。同时,提升麻醉医生对术中知晓的认知和警惕性,优化围术期沟通模式,加强对患者术后心理健康的关注和资源投入,构建更完善的支持体系,同样不可或缺。麻醉医学的使命,不仅在于用精妙的药物和先进的技术为手术铺平道路,更在于守护患者在无意识状态下的尊严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