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赶出门后老伯拾荒打赏女主播 专家提醒警惕网络诈骗
近年来,网络直播行业蓬勃发展,打赏文化逐渐成为社交娱乐的一部分。然而,一些老年人因缺乏网络风险意识,成为不法分子的目标。近日,一则"被赶出门后老伯拾荒打赏女主播"的新闻引发热议,折射出老年群体在网络时代的困境。专家提醒,此类事件背后往往隐藏着精心设计的骗局,子女和社会都应提高警惕。
拾荒老伯的"网络亲情"陷阱
报道中的老伯被子女赶出家门后,靠拾荒为生,却在直播平台频繁打赏女主播。调查发现,主播通过嘘寒问暖、制造亲密假象获取老人信任。这种"情感诈骗"利用老年人孤独心理,诱导其持续消费。数据显示,60岁以上网民遭遇网络诈骗的比例高达28%,其中直播打赏类占比显著上升。
直播打赏背后的灰色产业链
专业诈骗团伙常包装主播人设,针对老年人定制话术。他们通过大数据分析用户画像,对独居、有经济能力的老人重点突破。一些平台默许甚至鼓励此类行为,从中抽取高额分成。业内人士透露,部分直播间90%的打赏来自中老年用户,形成了一条完整的"银发收割"产业链。
老年人为何容易陷入打赏漩涡
心理专家分析,老年人普遍存在"数字代沟",难以辨别网络虚拟关系。子女疏于陪伴加剧了他们的情感空虚,主播的关心恰好填补这一空白。此外,部分老人将打赏视为获取关注的方式,陷入"付出越多越被重视"的认知误区。更有人因害怕被嘲笑,即使发现受骗也不愿声张。
平台责任缺失加剧风险
当前直播平台普遍缺乏针对老年用户的保护机制。虽然部分平台设置打赏限额,但通过多账号操作仍可规避。充值流程简化、大额支付无预警等问题突出。法律专家指出,平台若明知存在诈骗行为却未采取措施,可能构成共同侵权。近期多起诉讼案例显示,法院已开始关注平台责任认定。
构建多维度防护网络
防范此类骗局需要多方协作。子女应主动帮助父母设置支付权限,定期检查账户异常。社区可开展反诈宣传,提升老年人媒介素养。监管部门需完善直播打赏规范,要求平台建立"冷静期"等保护机制。银行也可对大额转账增加验证环节,从资金流切断诈骗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