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童被生父女友虐死案开庭:律师称被告有精神问题

6866png

近年来,未成年人遭受家庭暴力的案件频频引发社会关注。据全国妇联统计,我国每年约有10万儿童因家庭暴力寻求帮助,其中近三成施暴者竟是孩子的亲生父母或监护人。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背后,暴露出儿童权益保护的巨大漏洞。就在近日,"男童被生父女友虐死案"开庭审理,再次将家庭暴力这一社会顽疾推上舆论风口浪尖。案件审理过程中,被告方律师提出"当事人存在精神问题"的辩护理由,更引发了公众对未成年人保护机制和司法公正的深度思考。

家庭暴力背后的心理机制剖析

本案中被告方提出精神问题的辩护理由,折射出家庭暴力施暴者常见的心理特征。心理学研究表明,施暴者往往存在情绪管理障碍、控制欲过强等心理问题。他们可能将生活中的挫折感转嫁到更弱小的家庭成员身上,通过暴力行为来获取畸形的掌控感。值得注意的是,许多施暴者在日常生活中可能表现得与常人无异,甚至在某些场合展现出温和的一面,这种"双面性"常常让外界难以察觉家庭暴力的存在。专家指出,识别这类潜在危险人格特征,对预防家庭暴力具有重要价值。

未成年人保护体系的现实困境

这起悲剧暴露出我国未成年人保护体系的多重短板。首先,社区监督机制存在明显盲区,邻居、居委会等基层力量往往难以及时发现隐蔽的家庭暴力。其次,学校作为儿童日常活动的重要场所,对异常情况的识别和干预能力有待提升。更值得反思的是,现行法律对家庭暴力的界定和惩处仍显宽松,特别是当施暴者提出精神问题抗辩时,司法实践中往往面临取证难、认定难的困境。这直接导致部分施暴者得以逃脱应有的法律制裁,也让更多未成年人处于潜在危险之中。

公众舆论与司法公正的平衡之道

案件审理过程中,被告律师提出的精神问题辩护在社交媒体上引发激烈争论。一方面,部分网友认为这是施暴者逃避责任的惯用伎俩;另一方面,也有声音呼吁理性看待司法程序,避免舆论审判。法律专家指出,精神鉴定作为专业的司法程序,确实可能影响量刑,但这需要建立在严谨的医学证据基础上。如何在保障被告人合法权益的同时,又不让"精神问题"成为施暴者的免罪金牌,成为摆在司法机关面前的重要课题。这不仅关乎个案正义,更关系到整个社会对家庭暴力"零容忍"态度的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