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对柬埔寨太阳能产品征收%关税,中国光伏企业如何应对?

873png

近年来,全球光伏产业竞争日趋激烈,贸易壁垒成为制约中国企业出海的关键障碍。美国商务部近日宣布对柬埔寨出口的太阳能产品征收高达352.1%的关税,这一决定直接冲击了在柬布局的中国光伏企业。在全球能源转型加速的背景下,中国光伏企业如何突破贸易壁垒,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美国关税政策背后的产业链博弈

美国此次针对柬埔寨太阳能产品的高额关税,实质是对中国光伏产业链的精准打击。数据显示,柬埔寨约80%的太阳能组件产能来自中资企业。这一政策不仅影响在柬中企,更折射出全球新能源产业的主导权争夺。从多晶硅到组件,中国企业在光伏全产业链的优势地位,正引发欧美国家的强烈反弹。

东南亚生产基地面临严峻挑战

为规避欧美贸易壁垒,隆基、天合光能等头部企业近年纷纷在东南亚建立生产基地。但新关税政策使这种"曲线出口"策略遭遇重创。以柬埔寨为例,当地光伏企业主要从中国进口硅片进行加工,现在面临要么放弃美国市场,要么承担巨额关税的两难抉择。

技术创新构建核心竞争力

面对贸易壁垒,头部企业正加速N型TOPCon、HJT等高效电池技术的产业化。晶科能源最新财报显示,其N型组件量产效率已达25.8%,较PERC技术高出1.5个百分点。通过技术代差突破价格桎梏,成为中国企业应对关税壁垒的重要路径。

全球布局重构供应链体系

部分企业已启动"全球化2.0"战略,在欧美本土建设产能。晶澳科技计划投资6000万美元在美国建设2GW组件厂,天合光能则宣布在印尼建立完整垂直一体化产业链。这种从单纯产能输出到技术标准输出的转变,正在重塑全球光伏产业格局。

新兴市场开拓的战略转向

中东、拉美等新兴市场成为企业突围的新方向。据行业统计,2023年中国对中东光伏出口同比增长217%,其中沙特单月组件进口量突破1GW。通过参与当地新能源项目建设,中国企业正构建多元化的市场体系,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风险。

在全球能源转型的浪潮中,中国光伏企业面临的不仅是贸易壁垒的挑战,更是提升全球产业链话语权的机遇。从技术突破到市场重构,这场应对关税的突围战,正在书写中国新能源产业国际化的新篇章。